皮膚黴菌感染全攻略:從特徵症狀、致病原因到專業治療與用藥指南一次看懂
皮膚黴菌感染常見於潮濕悶熱環境,典型皮膚黴菌感染特徵為環狀紅疹伴隨脫屑。皮膚黴菌感染症狀包括搔癢、灼熱感與明顯皮屑,其皮膚黴菌感染原因多與免疫力低下或衛生習慣有關。皮膚黴菌感染治療以抗真菌藥膏為主,嚴重時需口服皮膚黴菌感染用藥。保持患部乾燥是預防復發關鍵!
1. 皮膚黴菌感染

各位好,我是陳醫師,在皮膚科領域打滾這些年,每天診間裡,「皮膚黴菌感染」絕對是排行榜前幾名的常客。很多人聽到「黴菌」就頭皮發麻,覺得很嚴重或很髒。事實上,這類感染非常普遍,幾乎每個人一生中都可能遇上幾次。別擔心,今天就讓我用最白話的方式,帶大家徹底搞懂這個惱人的小麻煩。
1.1 什麼是皮膚黴菌感染?
所謂「皮膚黴菌感染」,簡單說就是一群專門喜歡啃食我們皮膚表層角質、毛髮或指甲的微小真菌(主要是皮癬菌、酵母菌或黴菌),在皮膚上過度繁殖所造成的疾病。它們不是細菌,也不是病毒,就是一種真菌。
1.2 黴菌喜歡在哪裡作怪?
這些引起「皮膚黴菌感染」的小傢伙特別鍾愛溫暖、潮濕、悶熱的環境,所以身體的某些「重點區域」就成了它們開派對的好地方:腳趾縫(香港腳)、股溝(股癬)、指甲(灰指甲)、頭皮(頭癬)、軀幹(體癬)都是熱點。我在門診最常聽病人說:「醫師啊,我胯下好癢!」、「我的腳趾縫一直脫皮…」這些十之八九就是黴菌在搞鬼。
1.3 為什麼皮膚黴菌很難斷根?
很多病人抱怨:「醫師,為什麼我的香港腳擦藥好了,過一陣子又回來?」關鍵在於「皮膚黴菌感染」的黴菌孢子生命力很強,它們可以潛伏在環境中(如襪子、鞋子、地板)等待機會。治療不夠徹底、生活習慣沒改變、環境沒清潔,就容易復發。
1.4 皮膚黴菌感染嚴重嗎?
單純的「皮膚黴菌感染」本身通常不會致命,但它造成的搔癢、脫皮、異味、指甲變形等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和社交信心。更棘手的是,如果抓破皮造成傷口,就可能引發更嚴重的細菌感染,特別是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不佳的患者更要小心。
1.5 皮膚黴菌感染有哪些常見種類?
依感染部位和菌種,常見的有:
- 足癬(香港腳):最常見的「皮膚黴菌感染」類型。
- 股癬:發生在腹股溝、臀部。
- 體癬:發生在身體軀幹、四肢皮膚。
- 甲癬(灰指甲):指甲變厚、變色、變形。
- 頭癬:頭皮感染,可能引起脫髮。
- 汗斑(變色糠疹):由酵母菌引起,造成色素不均。
1.6 如何初步判斷是否感染?
最簡單的自我觀察:出現環狀紅斑(邊緣紅、脫屑、稍隆起,中間較正常)、劇烈搔癢(尤其在悶熱或流汗後)、脫屑、水泡(特別是指縫或腳掌邊緣),而且這些症狀持續存在或反覆發生,十之八九就是「皮膚黴菌感染」了。當然,最終確診還是需要皮膚科醫師的專業判斷,有時甚至需要刮點皮屑做鏡檢或培養。
2. 皮膚黴菌感染特徵

要戰勝敵人,必先了解敵人。認識「皮膚黴菌感染特徵」,能幫助你更早警覺、更快就醫。
2.1 邊界鮮明的環狀病灶
這是體癬、股癬最經典的「皮膚黴菌感染特徵」!病灶通常呈現圓形或類圓形,邊界非常清楚,像畫了個圈圈一樣。這個邊緣會比較紅、脫屑、稍微隆起,甚至有小水泡或膿皰;而圓圈中間的皮膚則可能相對正常,或僅有輕微色素沉澱或脫屑。病人常形容:「像被蟲咬到,然後慢慢擴散一圈。」
2.2 惱人的搔癢感
「癢到睡不著!」、「癢到抓破皮!」這是門診病人最常見的抱怨之一。「皮膚黴菌感染特徵」之一就是中等到重度的搔癢感,尤其在流汗、悶熱、夜間時特別明顯。搔癢是因為黴菌代謝產物和皮膚發炎反應刺激神經末梢所致。
2.3 明顯的脫屑與皮屑
觀察患部,常會看到白色或灰白色的皮屑脫落。這是因為黴菌分解皮膚表面的角質層造成的。在腳底或手掌,可能會形成較厚的角質增生甚至龜裂。頭皮感染則會產生類似頭皮屑的大量脫屑。
2.4 水泡或膿皰
有些類型的「皮膚黴菌感染特徵」會出現小水泡,特別是在腳掌側緣、腳趾縫或手掌。這些水泡通常成群出現、內容清澈,如果抓破或續發細菌感染,就可能變成膿皰,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2.5 皮膚顏色改變
感染後患處皮膚顏色可能會改變。在發炎期通常是紅色或粉紅色。當急性期過後或慢性感染時,可能留下褐色(色素沉澱)或白色(色素脫失)的痕跡,例如汗斑就是造成色素不均勻的典型例子。
2.6 特定部位的好發性
「皮膚黴菌感染特徵」還包括它有非常偏好的「地盤」:
- 腳部:腳趾縫(尤其第四、五趾間)、腳掌、腳跟。
- 胯下:腹股溝、臀部皺褶處、會陰部(股癬)。
- 指甲:指甲變黃、變厚、變脆、易碎、甲床分離(甲癬)。
- 頭皮:頭皮發紅、脫屑、斷髮、禿髮塊(頭癬)。
- 軀幹四肢:身體任何部位的皮膚都可能發生(體癬)。
記住這些好發位置,平時多留意這些區域的變化。
3. 皮膚黴菌感染症狀

「皮膚黴菌感染症狀」是病人就醫最主要的原因。症狀的表現會因感染部位、菌種、嚴重度和個人體質而有所不同。
3.1 搔癢:最普遍的不適
「癢」絕對排名第一的「皮膚黴菌感染症狀」。這種癢感通常是持續性的,讓人忍不住想抓,特別是在身體溫暖時(如睡覺蓋被、運動後)更為明顯。嚴重的搔癢會嚴重干擾睡眠和日常活動。
3.2 灼熱感與刺痛感
除了癢,不少病人會提到有灼熱感或輕微的刺痛感,特別是在皮膚摩擦較多的地方(如股溝、腋下),或是當水泡破掉、皮膚有裂縫時。這與皮膚發炎反應和神經受刺激有關。
3.3 外觀變化:紅、腫、脫屑、水泡
這是肉眼可見的「皮膚黴菌感染症狀」:
- 發紅:患部呈現紅色或粉紅色斑塊。
- 腫脹:皮膚可能因發炎而輕微腫脹。
- 脫屑、脫皮:皮膚表面不斷有細小或片狀皮屑剝落。
- 水泡:特別是在腳緣、手指側邊或身體皺褶處出現小水泡。
3.4 皮膚裂開與疼痛
在慢性感染或位於角質層較厚處(如腳跟),皮膚可能因反覆發炎、乾燥而龜裂、產生裂縫。這些裂縫尤其在走路或伸展皮膚時會疼痛,甚至出血,增加細菌感染的風險。門診常見到阿伯的腳跟裂得像乾旱的土地,一問之下,原來香港腳拖了好幾年都沒好好治療。
3.5 異味問題
當「皮膚黴菌感染」發生在腳部(尤其是腳趾縫)或胯下這些封閉潮濕的部位時,黴菌分解皮膚角質的代謝產物,加上可能的細菌孳生,常會產生一種特殊的、令人尷尬的酸臭味或霉味。即使洗乾淨,味道很快又會回來。
3.6 指甲的病變
當黴菌侵犯指甲(甲癬),就會出現典型的「灰指甲」「皮膚黴菌感染症狀」:
- 變色:指甲失去透明感,變成黃、褐、灰白甚至黑色。
- 增厚:指甲板異常增厚、變形。
- 質地改變:指甲變脆、易碎、表面粗糙、失去光澤。
- 甲床分離:指甲板與下方的甲床分開,中間產生空隙,容易堆積碎屑。
指甲的病變不僅難看,穿鞋時也可能因擠壓而感到疼痛。
4. 皮膚黴菌感染原因

每次病人確診後,總會追問:「醫師,我為什麼會得這個?」釐清「皮膚黴菌感染原因」是預防復發的關鍵一步。
4.1 直接接觸感染源
這是最主要的「皮膚黴菌感染原因」。黴菌孢子無所不在,常見的傳染途徑包括:
- 人與人傳染:與感染者共用毛巾、衣物、拖鞋、梳子、指甲剪等貼身物品。
- 環境傳染:赤腳走在公共場所潮濕的地板,如游泳池畔、健身房淋浴間、溫泉更衣室、飯店地毯。我遇過好幾個病人都是在健身房沖澡後中招的。
- 動物傳人:寵物(如貓、狗、兔子)若有皮癬症,主人接觸後也可能被傳染,病灶通常較紅、發炎更明顯。
4.2 溫暖潮濕的環境
黴菌是「濕熱大王」。當皮膚長時間處在溫暖、潮濕、不通風的狀態,就是黴菌繁殖的溫床。這解釋了為何「皮膚黴菌感染原因」常與以下習慣有關:
- 穿著不透氣鞋襪:整天穿密不通風的皮鞋、運動鞋,尤其是合成材質的襪子。
- 流汗未即時處理:大量運動流汗後沒有及時更換衣物、擦乾身體皺褶處。
- 潮濕氣候:台灣海島型氣候本來就濕熱,夏天更是黴菌傳播高峰期。
4.3 個人免疫狀態與健康狀況
身體的防禦力也是重要的「皮膚黴菌感染原因」:
- 免疫力下降:糖尿病、愛滋病、癌症患者、長期服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者、營養不良者,抵抗力較差,容易被黴菌入侵,且感染更難控制。
- 皮膚屏障受損:皮膚有傷口(如濕疹抓破皮、割傷)、長期泡水(如廚師、清潔人員)、過度使用清潔劑破壞皮脂膜,都會削弱皮膚的天然防禦力。
4.4 不良的衛生習慣
一些日常疏忽也構成關鍵的「皮膚黴菌感染原因」:
- 腳趾縫沒擦乾:洗澡後腳趾縫濕濕的就穿進襪子鞋子裡。
- 衣物、毛巾未徹底清潔晾乾:潮濕的毛巾、沒曬乾的衣物成為黴菌溫床。
- 共用個人貼身物品。
4.5 穿著緊身不透氣衣物
喜歡穿緊身牛仔褲、不透氣的合成纖維內褲、褲襪,會讓胯下、臀部長時間處於高溫、高濕、摩擦的狀態,大幅增加股癬的風險。這也是為什麼不少運動愛好者或工作需要久坐的人容易有胯下癢的問題。
4.6 原有皮膚問題未妥善控制
原本有香港腳沒治好,黴菌孢子就可能經由雙手或毛巾傳染到胯下(股癬)、身體(體癬)或指甲(甲癬)。所以「皮膚黴菌感染原因」常常是「顧此失彼」,一個地方沒治好,拖累其他地方。
5. 皮膚黴菌感染治療

確診了「皮膚黴菌感染」,治療的原則就是「對症下藥,斬草除根」。千萬別因為它常見就輕忽,「皮膚黴菌感染治療」需要耐心和正確的方法。
5.1 首要原則:尋求專業診斷
聽我一句勸:「皮膚黴菌感染治療」第一步絕對是找皮膚科醫師確診!很多皮膚病(如乾癬、濕疹、對磨疹)看起來很像黴菌感染,但治療方法完全不同。亂買藥來擦,可能越弄越糟。醫師有時需要刮一點皮屑在顯微鏡下檢查(真菌鏡檢),甚至做培養,才能確定菌種,選擇最有效的藥物。別覺得麻煩,這一步省不得。
5.2 外用抗黴菌藥物:主力部隊
對於大多數範圍不大、不涉及毛髮或指甲的「皮膚黴菌感染治療」,外用藥膏、乳液或噴劑就是主力。市面上成分很多,常見有效的包括:
- Azole類:如克康那唑(Clotrimazole)、益康唑(Econazole)、咪康唑(Miconazole)、酮康唑(Ketoconazole)。廣效,常用於體癬、股癬、足癬。
- Allylamine類:如特比萘芬(Terbinafine)、奈替芬(Naftifine)。殺菌力強,見效較快。
- 其他:如環吡酮胺(Ciclopirox Olamine)、托萘酯(Tolnaftate)等。
關鍵在於持續使用!很多人擦兩三天不癢了、紅退了就停藥,這是大忌!黴菌孢子還沒死光,很快就會復發。「皮膚黴菌感染治療」通常需要在症狀消失後繼續擦藥1-2週,確保斬草除根。
5.3 口服抗黴菌藥物:深入打擊
在以下情況,「皮膚黴菌感染治療」就需要口服藥物出馬了:
- 感染範圍大、症狀嚴重。
- 牽涉到毛髮(頭癬)或指甲(甲癬/灰指甲)。外用藥很難深入毛囊或堅硬的指甲板。
- 慢性感染、反覆復發,外用藥效果不佳。
- 患者免疫力較差。
常用的口服藥有:
- 特比萘芬(Terbinafine):對皮癬菌效果非常好,是治療甲癬的首選之一。
- 伊曲康唑(Itraconazole):廣效型,對皮癬菌和酵母菌都有效,有時採用「脈衝式療法」。
- 氟康唑(Fluconazole):主要對念珠菌效果較佳。
口服藥需醫師處方,並需評估肝功能(治療前及治療中可能需要抽血),請務必遵循醫囑,不可自行購買服用。
5.4 輔助治療與皮膚照護
成功的「皮膚黴菌感染治療」不只靠藥物,還需要良好的皮膚照護:
- 保持患部乾爽:洗澡後徹底擦乾,尤其是腳趾縫、股溝、腋下、乳房下緣等皺褶處。必要時可使用吹風機冷風吹乾。
- 減少摩擦刺激:穿著寬鬆透氣的棉質衣物。
- 溫和清潔:使用溫和、無香料的沐浴產品,避免過度清潔或使用刺激性的消毒水、藥皂。
- 暫時避免泡湯、游泳:尤其在急性發炎期或有傷口時。
5.5 環境清潔:杜絕復發根源
前面提過,黴菌孢子可以殘留在環境中。因此,「皮膚黴菌感染治療」的一部分是徹底清潔可能的污染源:
- 衣物、毛巾、床單:用60°C以上熱水清洗並徹底烘乾或曬乾。無法耐高溫的材質,可考慮使用含抗黴菌成分的洗衣添加劑。
- 鞋子:保持乾燥,經常更換鞋子讓其充分通風。可使用抗黴菌噴劑或粉劑噴灑鞋內。必要時考慮汰換舊鞋。
- 指甲剪、銼刀:個人專用,每次使用後用酒精消毒。
- 地板、浴室:保持乾燥,定期清潔消毒。
5.6 耐心與持續治療
「皮膚黴菌感染治療」最忌諱的就是「沒耐心」。特別是:
- 體癬、股癬、足癬:即使紅癢退了,也要繼續擦藥1-2週。
- 頭癬:口服藥療程通常需4-8週。
- 甲癬(灰指甲):口服藥療程更長,手指甲約需6週,腳趾甲需12週以上。即使藥物治療結束,健康的指甲也需要數月到一年才能完全長出來取代病甲,要有心理準備。
規律用藥、定期回診讓醫師評估治療效果至關重要。
6. 皮膚黴菌感染用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了解「皮膚黴菌感染用藥」的種類、用途和正確使用方法,才能讓治療事半功倍。「皮膚黴菌感染用藥」主要分外用和口服兩大類。
6.1 外用抗黴菌藥膏/乳霜
這是對付大部分表淺性「皮膚黴菌感染」的第一線武器。成分琳瑯滿目,作用機制主要是破壞黴菌的細胞膜或抑制其生長繁殖:
- Azole衍生物:
- 克康那唑(Clotrimazole):1% 廣效,常用於體癬、股癬、足癬、念珠菌感染。
- 益康唑(Econazole):1% 效果強,對某些細菌也有抑制作用。
- 咪康唑(Miconazole):2% 常見於香港腳藥。
- 酮康唑(Ketoconazole):2% 洗劑多用於頭皮,霜劑用於皮膚。
- 聯苯苄唑(Bifonazole):1% 長效,有時一天擦一次即可。
- Allylamine衍生物:
- 特比萘芬(Terbinafine):1% 殺菌作用快。
- 奈替芬(Naftifine):1% 兼具抗發炎效果。
- 其他:
- 環吡酮胺(Ciclopirox Olamine):1% 廣效,對某些細菌也有效。
- 托萘酯(Tolnaftate):1% 多用於香港腳、股癬。
- 硫康唑(Sulconazole):1%
選擇重點:沒有絕對哪種最好,醫師會根據感染部位、菌種可能性、病人皮膚狀況(如是否乾燥或有傷口)來選擇。重點是擦得夠、擦得久、範圍夠大(超過病灶邊緣約2公分)。
6.2 外用抗黴菌溶液/噴劑
這類「皮膚黴菌感染用藥」特別適合用在:
- 多毛部位:如頭皮(但頭癬通常仍需口服藥)。
- 大範圍感染:噴灑較方便。
- 腳部:溶液或噴劑較不易被厚重角質阻擋,且能保持乾爽。
常見成分如特比萘芬噴劑、克康那唑溶液、咪康唑噴劑等。
6.3 外用抗黴菌洗劑/洗髮精
主要用於:
- 頭皮感染(頭癬)或頭皮屑嚴重疑似糠疹:作為口服藥的輔助,或治療輕微的頭皮問題。
- 軀幹大範圍感染(如汗斑):當藥膏不易塗抹時,可當沐浴乳使用。
常見含酮康唑(Ketoconazole 2%)、環吡酮胺(Ciclopirox Olamine)、二硫化硒(Selenium Sulfide)的藥用洗劑。使用方法是塗抹於患處或頭髮頭皮上,停留3-5分鐘(讓藥物作用)後再沖掉。
6.4 外用複方藥膏 (含類固醇)
這類藥膏同時含有抗黴菌藥和低到中效力的類固醇。目的是用在發炎劇烈、紅腫癢嚴重的初期病灶。類固醇能快速緩解搔癢和紅腫發炎,讓病人舒服點,同時抗黴菌藥對付病原體。
使用須知:
- 必須嚴格遵照醫師指示使用的天數(通常不超過1-2週)。
- 一旦紅腫癢減輕,應切換回單純的抗黴菌藥膏。
- 長期濫用含類固醇藥膏在黴菌感染處,反而會壓制局部免疫力,讓黴菌長得更猖狂,甚至造成「類固醇癬」的惡性循環,病灶變得更難看、更難治!所以這類複方藥膏是雙面刃,務必在醫師監督下短期使用。
「皮膚黴菌感染用藥」中,複方製劑絕對不可自行長期購買使用。
6.5 口服抗黴菌藥物
當外用藥力有未逮時,就需要口服「皮膚黴菌感染用藥」進行體內治療:
藥物名稱 | 主要針對菌種 | 常見適應症 | 療程特色 | 重要注意事項 |
---|---|---|---|---|
特比萘芬 (Terbinafine) | 皮癬菌 (效果最佳) | 甲癬 (灰指甲)、頑固體癬/足癬、頭癬 | 每日一次。手指甲:6週;腳趾甲:12週。體癬:2-4週。 | 肝功能監測。味道異常感(罕見)。 |
伊曲康唑 (Itraconazole) | 皮癬菌、念珠菌、黴菌 | 甲癬、體癬/股癬/足癬、頭癬、念珠菌感染 | 每日一次或脈衝療法(每月服一週,停三週)。餐後立即服用,搭配酸性飲料(可樂)可提升吸收。 | 肝功能監測。藥物交互作用多(需告知醫師所有用藥)。 |
氟康唑 (Fluconazole) | 念珠菌 (效果較佳)、部分皮癬菌 | 念珠菌性龜頭炎/陰道炎、部分體癬 | 每週一次或每日劑量依病情調整。 | 肝功能監測。藥物交互作用。 |
灰黃黴素 (Griseofulvin) 較少用 | 皮癬菌 | 頭癬 (尤其兒童)、嚴重體癬 | 療程長(數週至數月)。需與高脂食物同服促進吸收。 | 肝功能監測。光敏感反應。孕婦禁用。 |
重點提醒:
- 口服「皮膚黴菌感染用藥」皆為處方藥,需醫師評估後開立。
- 治療前及治療期間可能需監測肝功能。
- 務必告知醫師您正在服用的所有藥物和保健品(尤其是降膽固醇藥、抗凝血藥、某些心臟藥等),避免交互作用。
- 嚴格遵守劑量和完整療程,不可自行停藥。
6.6 使用藥物常見錯誤與正確觀念
在「皮膚黴菌感染用藥」上,常看到病人犯這些錯:
- 錯誤:藥膏只擦一點點、只擦患處中心點。正確:藥膏要擦薄薄一層但完整覆蓋病灶及周圍正常皮膚約2公分範圍。
- 錯誤:不癢了就停藥。正確:皮膚黴菌感染用藥必須在症狀消失後持續使用1-2週。
- 錯誤:自行購買含強效類固醇的藥膏長期止癢。正確:類固醇不可長期用於黴菌感染處,應諮詢醫師。
- 錯誤:口服藥吃幾天感覺沒效或怕傷肝就自行停藥。正確:口服藥起效需要時間,完整療程很重要,肝功能監測由醫師把關。
- 錯誤:同時擦好幾種藥膏或混用偏方。正確:可能造成刺激或藥物交互作用,遵從醫師指示用一種即可。
記住:「皮膚黴菌感染用藥」的安全有效,建立在正確的診斷、適當的藥物選擇、足夠的劑量和完整的療程上。
Q&A:皮膚黴菌感染關鍵問答
1. 灰指甲是黴菌感染嗎?
是的!「灰指甲」的正式醫學名稱是甲癬(Onychomycosis),就是指甲(包括手指甲和腳趾甲)遭到「皮膚黴菌感染」而引起的疾病。最常見的致病菌是皮癬菌(Dermatophytes),少數是酵母菌(如念珠菌)或黴菌。它會造成指甲變色(黃、褐、灰白)、增厚、變形、易碎、甲床分離等變化。治療通常需要口服抗黴菌藥物。
2. 頭皮長黴菌會掉頭髮嗎?
會!當頭皮發生「皮膚黴菌感染」(頭癬,Tinea Capitis)時,確實可能造成掉頭髮或斷髮。依據感染菌種不同,可能表現為:
- 黑點型:頭髮在頭皮表面斷裂,留下黑色小點。
- 禿瘡癬:形成發炎性膿腫或癤腫(凱爾氏徵Kerion),導致毛囊破壞,形成疤痕性禿髮。
- 斷髮型:頭髮變脆弱、斷裂。
早期診斷治療(通常需口服藥),掉髮通常是可逆的。但若延誤治療形成嚴重發炎或疤痕,就可能造成永久性禿髮。
3. 如何殺死皮膚黴菌?
徹底清除「皮膚黴菌感染」需要多管齊下:
- 藥物殺菌:嚴格遵醫囑使用外用或口服抗黴菌藥物,確保足夠劑量和完整療程。外用藥需擦超過病灶邊緣。
- 破壞環境:保持患處乾燥、涼爽、通風。穿透氣衣物鞋襪,流汗後儘快擦乾或更換衣物。
- 根除污染源:用60°C以上熱水燙洗接觸過患處的毛巾、衣物、床單並徹底烘/曬乾。清潔鞋子(噴抗黴菌劑、日曬、必要時汰換)。不共用個人物品。
- 提升免疫力:維持身體健康,均衡飲食,充足睡眠。
沒有單一神藥,需要耐心和全面性的策略。
4. 皮膚碰到黴菌會怎樣?
皮膚接觸到黴菌孢子後,不一定會立刻發生「皮膚黴菌感染」!健康的皮膚具有天然屏障功能。以下情況才比較容易發病:
- 皮膚有微小傷口或破損(如濕疹抓破、乾裂),讓黴菌有機可乘。
- 皮膚長時間潮濕悶熱(如腳趾縫沒擦乾、整天穿濕襪子),削弱皮膚屏障且提供黴菌生長環境。
- 接觸到的黴菌量較大或毒性較強。
- 個人免疫力較差。
所以重點是:接觸後儘快清潔皮膚並保持乾燥,特別注意皺褶處。
5. 皮膚黴菌怕什麼?
要預防或對付「皮膚黴菌感染」,就要從它們害怕的環境下手:
- 怕乾燥:黴菌最愛潮濕。保持皮膚乾爽(尤其皺褶處)、勤換吸汗襪、讓鞋子通風乾燥、毛巾衣物徹底曬乾烘乾是關鍵。
- 怕通風:選擇透氣材質的衣物鞋襪(如棉、羊毛襪、透氣運動鞋),避免緊身不透氣。
- 怕高溫:60°C以上的熱水清洗可以有效殺死大多數黴菌孢子。
- 怕抗黴菌藥物:外用藥膏、噴劑、口服藥能有效殺死或抑制黴菌生長。
- 怕紫外線:日光中的紫外線有一定殺菌效果,適度日曬衣物、鞋子有幫助(但不要曝曬皮膚造成曬傷!)。
- 怕乾淨的環境:定期清潔消毒地板、浴室、更衣間等公共區域。
6. 皮膚黴菌感染會傳染嗎?
會!「皮膚黴菌感染」是具有傳染性的(Contagious)。傳染途徑主要包括:
- 直接皮膚接觸:與感染者患處的直接接觸。
- 間接接觸傳染:最主要的傳染方式!共用被黴菌孢子污染的毛巾、衣物、拖鞋、梳子、指甲剪、地板(尤其是潮濕的更衣室、游泳池畔)等。
- 動物傳染:寵物若有皮癬症,接觸後可能傳染給人。
- 自體傳染:例如有香港腳沒治好,抓腳後沒洗手又去摸身體其他部位(如胯下),就可能把黴菌帶過去造成股癬或體癬。
因此,感染者應避免與他人共用個人物品,並積極治療。一般人預防之道在於保持個人衛生、在公共場所不赤腳行走、保持自身物品乾燥清潔。
Leave a Reply